文物志丨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:高墙下的深情厚谊
文物志丨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:高墙下的深情厚谊
文物志丨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:高墙下的深情厚谊二战期间,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恶名昭著(zhāozhù)。同一时期的山东潍坊,也有一座集中营——“潍县集中营”。这座1942—1945年(nián)设立的集中营,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侨民(qiáomín)集中营,生活环境极端恶劣,集中营外(wài)的中国人民无私地伸出了和平与(yǔ)友谊之手。
位于潍坊的(de)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内,《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》连同7座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,为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提供了重要证据,堪称二战期间(qījiān)侨民(qiáomín)集中营苦难生存的“全景式档案”。
翻开(fānkāi)档案,集中营的前身是西方传教场所乐道院。乐道院由美(měi)国基督教传教士(chuánjiàoshì)于(yú)1882年创建,由教堂、学堂、诊所三部分组成,西方教士、教师、医务人员都聚集在此。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,美国将在美大量日本侨民囚禁在洛杉矶。为报复美国,日本侵占(qīnzhàn)乐道院,进行大面积改造,挖壕沟、筑高墙、建碉堡,架设电网、机关枪,将其变成(biànchéng)集中营。
由于集中营在山东省,一些外国人也(yě)称其为“山东集中营”。1942年3月起,长江以北日本占领区的外侨陆续被关押进集中营。据(jù)不完全统计,这里曾关押了2382名(míng)西方(xīfāng)侨民,包括327个孩子和多位社会(shèhuì)知名人士,如(rú)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、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、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任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、英国短跑奥运冠军利迪尔等。
囚禁在此的西方侨民(qiáomín),之前在中国过着优渥生活,集中营的生活对他们简直是“人间地狱”:每个人的姓名(míng)成了(le)数字,日军看管严苛,强迫劳动,物资严重匮乏(kuìfá)。三年多时间里,约40名侨民死于潍县集中营。
随着食品供应紧张(jǐnzhāng),一些侨民偷偷将自己的首饰包好,夹上(jiāshàng)一张“此物想换多少食品”的字条,扔出墙外。善良的潍县乡民捡(jiǎn)到后,总会从墙外扔回超出他们预期的物品。鸡蛋成为最受欢迎(shòuhuānyíng)的食物,蛋壳也成为孩子们补钙的营养品。《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》中,幸存者、英国人玛格丽特回忆:“老师怕(pà)我们营养不良,把鸡蛋壳磨碎给我们吃。蛋壳粉很干,我们用(yòng)尽全力咽下去。”
高墙和铁丝网外,当地人的慷慨相助是被囚禁侨民(qiáomín)生存的希望。夜色下,老百姓(lǎobǎixìng)把鸡蛋、糖、布鞋等(děng)急需物资用(yòng)竹竿挑送(tiāosòng)进高墙内。民众和官方踊跃捐款购买急需药物和营养品。潍县集中营的挑粪工张新泰,把信息藏在粪桶下传递出去,成功联系到潍县抗日游击队,协助英国人迪兰和美国人恒安石逃离集中营。
由于害怕美国对在(zài)美日本人进行报复,日军(rìjūn)看守对集中营的侨民不敢进行严重的体罚(tǐfá)和肉体虐待。但对中国人却无比(wúbǐ)残酷。潍县青年韩祥冒着生命危险,在电网上架木板(mùbǎn)给侨民运送物品,被日军发现(fāxiàn),不幸触电身亡。日军将韩祥的尸体在电网上挂了两天,曝尸示众。幸存侨民戴爱美回忆,一次,日本看守在一名苦力身上搜出信件,将他拖进营房打了个半死,从此再没有见到此人。
二战阴云下,这(zhè)段相隔高墙结下(jiéxià)的深厚情谊,被各国人民深深铭记。1945年8月17日,潍县集中营解放,被囚禁的侨民大多回到祖国。此后,他们相互联络,组织营友会、撰写回忆录,纪念这段特殊(tèshū)的经历。多位幸存者回到潍坊,感谢帮助他们出逃(chūtáo)的百姓及其后人。
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。80年过去,《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》见证着日本(rìběn)侵华历史(lìshǐ)和日本帝国主义暴行(bàoxíng),折射出国际主义、人道主义、人性光芒,永远照亮前方。
(大众新闻记者 赵琳(zhàolín))
二战期间,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恶名昭著(zhāozhù)。同一时期的山东潍坊,也有一座集中营——“潍县集中营”。这座1942—1945年(nián)设立的集中营,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侨民(qiáomín)集中营,生活环境极端恶劣,集中营外(wài)的中国人民无私地伸出了和平与(yǔ)友谊之手。
位于潍坊的(de)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内,《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》连同7座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,为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提供了重要证据,堪称二战期间(qījiān)侨民(qiáomín)集中营苦难生存的“全景式档案”。
翻开(fānkāi)档案,集中营的前身是西方传教场所乐道院。乐道院由美(měi)国基督教传教士(chuánjiàoshì)于(yú)1882年创建,由教堂、学堂、诊所三部分组成,西方教士、教师、医务人员都聚集在此。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,美国将在美大量日本侨民囚禁在洛杉矶。为报复美国,日本侵占(qīnzhàn)乐道院,进行大面积改造,挖壕沟、筑高墙、建碉堡,架设电网、机关枪,将其变成(biànchéng)集中营。
由于集中营在山东省,一些外国人也(yě)称其为“山东集中营”。1942年3月起,长江以北日本占领区的外侨陆续被关押进集中营。据(jù)不完全统计,这里曾关押了2382名(míng)西方(xīfāng)侨民,包括327个孩子和多位社会(shèhuì)知名人士,如(rú)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、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、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任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、英国短跑奥运冠军利迪尔等。
囚禁在此的西方侨民(qiáomín),之前在中国过着优渥生活,集中营的生活对他们简直是“人间地狱”:每个人的姓名(míng)成了(le)数字,日军看管严苛,强迫劳动,物资严重匮乏(kuìfá)。三年多时间里,约40名侨民死于潍县集中营。
随着食品供应紧张(jǐnzhāng),一些侨民偷偷将自己的首饰包好,夹上(jiāshàng)一张“此物想换多少食品”的字条,扔出墙外。善良的潍县乡民捡(jiǎn)到后,总会从墙外扔回超出他们预期的物品。鸡蛋成为最受欢迎(shòuhuānyíng)的食物,蛋壳也成为孩子们补钙的营养品。《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》中,幸存者、英国人玛格丽特回忆:“老师怕(pà)我们营养不良,把鸡蛋壳磨碎给我们吃。蛋壳粉很干,我们用(yòng)尽全力咽下去。”
高墙和铁丝网外,当地人的慷慨相助是被囚禁侨民(qiáomín)生存的希望。夜色下,老百姓(lǎobǎixìng)把鸡蛋、糖、布鞋等(děng)急需物资用(yòng)竹竿挑送(tiāosòng)进高墙内。民众和官方踊跃捐款购买急需药物和营养品。潍县集中营的挑粪工张新泰,把信息藏在粪桶下传递出去,成功联系到潍县抗日游击队,协助英国人迪兰和美国人恒安石逃离集中营。
由于害怕美国对在(zài)美日本人进行报复,日军(rìjūn)看守对集中营的侨民不敢进行严重的体罚(tǐfá)和肉体虐待。但对中国人却无比(wúbǐ)残酷。潍县青年韩祥冒着生命危险,在电网上架木板(mùbǎn)给侨民运送物品,被日军发现(fāxiàn),不幸触电身亡。日军将韩祥的尸体在电网上挂了两天,曝尸示众。幸存侨民戴爱美回忆,一次,日本看守在一名苦力身上搜出信件,将他拖进营房打了个半死,从此再没有见到此人。
二战阴云下,这(zhè)段相隔高墙结下(jiéxià)的深厚情谊,被各国人民深深铭记。1945年8月17日,潍县集中营解放,被囚禁的侨民大多回到祖国。此后,他们相互联络,组织营友会、撰写回忆录,纪念这段特殊(tèshū)的经历。多位幸存者回到潍坊,感谢帮助他们出逃(chūtáo)的百姓及其后人。
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。80年过去,《乐道院·潍县集中营档案》见证着日本(rìběn)侵华历史(lìshǐ)和日本帝国主义暴行(bàoxíng),折射出国际主义、人道主义、人性光芒,永远照亮前方。
(大众新闻记者 赵琳(zhàolín)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